淮南经开区:视优质营商环境为
高质量发展“生命线”

发布日期:2025-09-28 08:53 来源:安徽经济报 【字号:   阅读: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机器人展区的淮南和亿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亿德科技”)展台上,陈列着一款U260智能巡检机器人,高度约三、四十厘米,底座下方设计有两组行走装置,底座上部则左右分布着两组传感器设备,仿若一双“眼睛”,引起众多参观者围观。

据悉,和亿德科技位于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引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和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近年来,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把发展产业当使命,抢抓项目建设,视优质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生命线”。

精准发力,“双招双引”积蓄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创新机制,精准出击,成果丰硕。

机制创新提升招商效能。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制定出台《2025年招商引资突破行动方案》及考核办法,组建4大产业招商专班和3大驻点招商组,成立专业化招商公司,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招商新格局。

主动出击拓宽项目来源。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管委会班子成员率先示范,带队赴苏沪、浙江、广东等经济活跃地区开展招商40余批次,拜访目标企业150余家;各产业专班外出招商60余批次,拜访企业超200家;接待来淮考察客商130余批次,成功对接了一批优质项目线索。

项目落地彰显招商实效。上半年,新签约项目30余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的年产11000吨进口替代特种合金生产基地项目和总投资3.1亿元的数世能源储能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及智能零碳微电网系统示范园区项目,一大批高质量工业项目成功落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增量动力。

攻坚克难,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投资是增长的引擎。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抓开工、促在建、保投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强化谋划储备。紧盯政策导向和发展需求,精心谋划向上争取资金项目29个,总投资92.82亿元;谋划储备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项目7个,总投资12.3亿元,为持续投资增长备足后劲。

强化调度服务。坚持和完善每周重点项目会商等机制,高频高效调度,上半年召开各类重点项目调度会20余场,调度重点项目130余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全省集中开工动员的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纳统,开工率100%。

强化建设成效。第一批1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53亿元,投资完成率达71.4%。新开工医疗器械产业园、腾安光电新材料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1个;续建依诺基科大健康、美泰医用溶剂胶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4个;竣工德博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科安智能物联网断路器、贤桂医药替米沙坦口服制剂等重点项目12个,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激活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学研融合深化。积极深化与淮南联合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的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成功通过“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中期评估。文峰光电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户,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计划,2025年拟申报新认定高企17家、重新认定高企15家,目前第一批次已申报新认定4家、重新认定11家,创新型企业梯队正在形成。

优化环境,要素保障达到新水平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深化改革,强化要素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努力让企业家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排水防涝及燃气供热设施提升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东部园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高端装备产业园供热等19个基础保障项目已建成投用,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功能显著提升。

金融支撑更加有力。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经开控股集团公司成功获评AA+信用评级。成立淮南中能数字科技金融供应链公司,构建“投融资、运营管理、产业投资孵化”三位一体运营平台,赋能产业发展。举办制造业专场银企对接会,办理担保业务25笔,金额1.42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4件,金额3.28亿元,惠及企业11家,融资规模位列全市第一,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开放合作蹄疾步稳。成功举办“海客圆桌会—中日高端企业合作对接交流会”、中德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及医药专场对接活动,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举办“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8场,提供岗位3500余个,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做实“民生呼应”,24项民生实事成效显著,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0余个,园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加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力度,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331亩,闲置土地处置40亩,低效用地再开发223亩,为优质项目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